科普文章
科 普 | 三个月内反复腹痛,妈妈竟然带10岁女孩来到精神科......
10岁的朵朵因连续三个月反复出现腹痛,母亲带其就诊,胃肠镜等相关的检查均未见异常,建议儿童精神科就诊。我们发现,朵朵是在一次考试之后出现了恶心、腹痛等不适,而这次考试的失误,让朵朵备感压力,之后反复出现腹痛,经常在晨起上学前出现,临近考试时疼痛加剧,疼痛时浑身大汗、恶心、干呕。
另外朵朵母亲发现,朵朵腹痛以来变得沉默寡言、食欲骤降,浑身乏力,总是说没劲,以前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了,睡眠差,夜里总是醒来,不敢出门,不能去上学,不敢去坐地铁及去人多的地方,离开家及母亲腹痛会加重。经儿童精神科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之后最终诊断,朵朵的“肠胃问题”实为儿童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
其实,类似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8岁的小明反复腹痛、恶心,多次检查却显示胃肠正常;11岁的玲玲每到考试前就腹泻不止,但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却不见好转等,甚至伴随如反复持续的头痛、心脏不适等症状,约40%的抑郁症状的儿童首诊于消化科等其他相关科室。这种以躯体不适症状为“面具”的情绪危机,正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看似普通的“肠胃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心理危机——儿童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
被误解的儿童“肠胃病”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通常涉及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功能等多个方面。儿童抑郁症与成人表现不同,超过一半的患儿会以躯体症状为首发表现,其中胃肠症状占比高达45%。胃肠症状的典型表现包括:
● 功能性腹痛:持续或反复发作,晨起或压力事件前加重;
● 进食障碍:食欲骤减或暴饮暴食伴随体重波动;
● 肠易激症状:伴随压力下出现的腹泻/便秘交替;
● 恶心呕吐:无器质性病因的晨吐或餐后不适;
以上这些症状常常呈现躯体检查无异常,药物对症治疗无效果的特点,且多伴随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兴趣下降等隐蔽表现。
为什么儿童抑郁症常伴有躯体表现?
很多家长困惑,小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为什么会有这些躯体化的表现?其实疾病表现与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在儿童阶段,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未完全发育成熟,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孩子难以用语言精准描述情绪痛苦,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无法解决转而通过“躯体语言”传递心理危机。胃肠系统与情绪中枢(大脑边缘系统)存在密集的神经连接,因此成为最常见的“情绪显示器”。另外,与抑郁症相关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减少会直接影响肠道蠕动,而压力性生活事件也会导致肠道益生菌群变化,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胃肠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特殊肠胃症状”时需警惕:
✅ 症状与饮食无关,却与情绪事件同步;
✅ 夜间症状消失,晨起后加重;
✅ 伴随拒绝上学、社交退缩等行为;
✅ 常规消化科治疗无明显疗效。
特别注意7-12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此年龄阶段是躯体化症状发生率较高的时间。
与普通胃肠疾病的鉴别密钥
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难以将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与普通胃肠疾病进行鉴别,我们可以通过“STOP”原则进行初步识别:
l S(情境性):胃肠症状是否在特定情境(如上学、考试、冲突)下规律出现或者加重;
l T(时间特征):胃肠症状是否呈现“上学(考试)日发作,节假(非考试)日缓解”的规律变化;
l O(客观检查):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胃肠道症状严重度显著不符,常规药物治疗无预期疗效;
l P(心理伴随):是否合并兴趣减退、睡眠节律异常、精力体力下降、食欲下降等抑郁症的伴随症状。
当然,家长在发现症状出现的时候,还是应该尽早带孩子去专业的医院完善相关的检查并进行干预。儿童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常以“胃肠不适”为突破口,通过身体症状表达心理危机,这种特殊的“情绪-躯体”转换形式需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警惕,尽早进行专业干预,以免导致疾病慢性化,影响预后。
如何进行干预呢?
首先,观察到孩子反复出现的胃肠不适时需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也就是先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进行就诊,完善消化道的检查,如无器质性病变,建议儿童精神科就诊。经过儿童精神科的临床评估后,根据疾病的程度,部分可能会通过小剂量精神科药物进行治疗,合并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儿童躯体化障碍是心理压力通过身体症状(如疼痛、恶心、乏力)表达的特殊形式,其治疗需兼顾生理症状缓解和心理因素的处理。
前面提到的朵朵同学,就是通过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后逐渐缓解。朵朵住院之后,医生及心理治疗师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发现,那次考试的成绩下降,朵朵感觉特别紧张,害怕回家被家长批评,当天就感觉恶心、腹痛等不适,回家后确实被批评了,就开始反复出现胃肠不适,一开始家长还认为其腹痛是装病为了不上学。针对朵朵的个性特征及家庭特点,进行了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① 患者症状稳定化
● 认知训练及情绪疏导:教会儿童用“我有一个腹痛的想法”替代“我肚子好痛”,将胃肠症状拟人化为“紧张小精灵”,编写战胜它的故事。
●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可视化训练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
② 家庭赋能
● 替代性表达训练:如将“你肚子又疼了?”改为“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紧张吗?”;用“我注意到……,替换你为什么又……”。
● 家庭雕塑技术:用角色扮演呈现家庭互动模式对症状的影响。
③ 环境调适
● 学校协作方案:允许使用“绿色通行卡”在症状发作时前往安静区休息,将作业拆解为15分钟单元,间歇插入放松练习。
● 家庭仪式建设:设立“无电子设备晚餐时间”促进情感交流,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每日症状、情绪事件及应对措施。
④ 治疗注意事项
● 避免强化:
不因躯体症状给予特殊优待(如允许无限制玩手机)。
尽量保持正常上学节奏(重症除外)。
● 躯体管理:
进行轻柔的瑜伽或按摩,缓解实际肌肉紧张。
用暖水袋等无害方式满足对躯体关爱的需求。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腹痛发作时强迫进食或强调“没病装病”会加重症状,建议用“你的肠胃在帮忙说话,我们一起听听它想说什么”等隐喻进行沟通。儿童躯体化症状是身心发出的“求救信号”,治疗不仅仅是消除症状,而是帮助孩子找回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因为治疗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耐心往往是最有效的“药物”。
重要提醒
当孩子反复诉说腹痛时,我们不仅要检查他们的肠胃,更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身体用躯体化的症状提醒我们:每个不适症状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等待被理解和关注的心。通过医学与心理学的协同作战,我们终将帮助孩子找回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能力,让肠胃回归其纯粹的生理使命。
本文选自《心理与健康》杂志。本文配图为AI生成。(作者:吴元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