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精神科人文护理的传承者 | 李洪梅:平凡岗位下的温暖守护
在精神卫生护理的“战场”,有这样一群"心灵守护者"。他们中有护龄三十载的护理前辈,用半生光阴织就生命的温暖,用无声岁月沉淀出抚慰创伤的密码;有获得“青年护士奖励基金”的新生代护士,正用青春突破传统,以传承续写华章。
当我们凝视这两代护理人跨越时空的"南丁格尔"灯火接力,看见的不只是专业的传递,更是医者仁心的精神接续,是三十载坚守浇灌的生命之光,是新时代创新激发的希望星火。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对3名30年护龄的护士代表和3名青年护士奖励基金获得者的心声进行报道,致敬精神科人文护理的传承者,传递生命温度,书写医者仁心的时代注脚。
李洪梅
青年护士奖励基金获得者
七病区护士
守护心灵:在琐碎中践行专业与温度
精神科护理工作远非外界所想象的那般简单。这里的患者拥有独特的内心需求,他们或因疾病症状而情绪剧烈波动,或因思维障碍导致沟通受阻,故而每一次护理操作都需我们付出加倍的耐心与细腻,需用真诚的心搭建信任的桥。
我曾护理过一位抑郁症患者,她整日沉默寡言,拒绝进食和治疗,眼神中充满了对周围环境的抵触。为了逐渐融化她心中的冰霜,我每逢经过,都会轻声细语地向她问好,并细心地帮她整理家属送来的每一件物品。起初,她没有任何回应,但我没有放弃,依旧坚持用温和的语气问候并询问她的情况。当她轻声啜泣,却紧闭心扉不愿倾诉时,我便默默地守候在她身旁,直至她情绪平复,再适时地给予她温暖的慰藉。在患者症状稳定后,有一次聊天时,她告诉我:“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你对我可好了。”这看似简单的互动,却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
在精神科,这样的“破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面对躁狂发作的患者,我学会了用冷静的态度和专业的技巧进行降温,同时不断安抚他们的情绪;面对幻觉妄想的患者,我不再急于纠正他们的认知,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帮助其适应病房环境。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精神科护理的首要任务,在于摒弃偏见与急躁,以尊重和耐心为患者构建安全感。
携手同行:在带教中传承责任与经验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逐渐从“被带教者”转变为“带教者”,开始承担起带教新护士的责任。我深知,精神科护理工作需要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患者的责任感与同理心的传承。
初入精神科,许多新护士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害怕,担心遭受患者攻击,难以应对复杂的病情。我会主动和他们分享自己刚入职时的忐忑,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们:“恐惧源于未知,当你真正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就会找到应对的方法,甚至可以预见性地想到患者后期的行为。”在带教初期,我鼓励新护士多观察,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步了解患者的日常状态。
一次,一位新护士在重点病室内看护患者时,患者突然间大声喊叫让她不知所措。我立刻赶了过去,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安抚患者情绪,询问患者原因。后了解到,患者突然听到以前的邻居在骂自己,自己就骂了回去。通过现场示范,新人逐渐学会了用专业的态度应对突发情况,恐惧也随之减少。
自我沉淀:在学习中实现成长与突破
精神科护理领域在不断发展,新的治疗理念、护理技术层出不穷。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学术讲座,主动学习精神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心理护理技巧等知识。业余时间,我深入学习了正念减压MBSR与正念认知MBCT,并尝试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融入护理实践,助力患者转变消极思维,重拾康复希望。在2024年北京市属医院开展的危重症救治能力培训班的综合评定中,我获得了优秀学员。这些使我愈发坚信:唯有持续学习,方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专业的关怀。
在精神科工作的这些年,我也曾因患者的不理解而感到委屈,因工作的压力而感到疲惫,但每当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时的笑容,听到他们说出“谢谢”时的真诚,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工作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追求华丽的光环,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用专业和爱心守护每一个脆弱的心灵。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精神科护理岗位已走过了十四个春秋。这片被许多人视为神秘又充满挑战的领域,早已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地方。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我始终相信,精神科护理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神圣使命。未来,我会在平凡岗位上继续坚守与成长,用朴实的行动诠释精神科护士的责任与担当,让南丁格尔的誓言在精神科病房里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