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安定科普 | 焦虑 !? 为何我总陷入负面漩涡

字号: + - 14

小雨经常被情绪裹挟着

盯着微信对话框中

自己发出的问候

同事超过两小时没回复

她的脑中开始上演恐怖片:

“我肯定说错话了”

“她讨厌我了”

“明天上班怎么办”

...

 明明对方可能只是手机没电

她的思维却被牢牢锁死在

“被讨厌”的剧本里

胃部揪紧、手心冒汗

这就是焦虑障碍的日常陷阱

往期文章:焦虑症患者的思维困境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35_028.jpg

这可能是

焦虑大脑的

“负性滤镜”在作祟!

什么是焦虑大脑的“负性滤镜”?

我们大脑天生携带“安全雷达”,但焦虑者的雷达过于敏感,且装上了负性加工偏向的滤镜。心理学研究揭示,焦虑者的大脑会:

优先抓取“威胁信号”:喧闹聚会中,焦虑者能瞬间捕捉到远处一声模糊的嗤笑,却忽略周围十张笑脸。

把“中性”读作“危险”:领导面无表情走过工位?焦虑者心中警铃大作:“我犯错了!要挨批了!”

对负面信息“过目不忘”:一次汇报的小失误能盘旋脑中数月,而99%的顺利表现却被大脑选择性遗忘。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40_181.jpg

那么负性滤镜

如何影响了

焦虑大脑的认知僵化?

小雨的困境不仅源于“滤镜”,更因认知灵活性的卡壳——这是大脑切换视角、调整策略、跳出死胡同的关键能力。

焦虑时,大脑仿佛生锈的齿轮:

1. 定势转移障碍——视角固化:如同只盯着导航屏上的“施工路段”(同事未回信息),完全屏蔽其他畅通大道(对方可能忙/没看见)。

2. 反应抑制不足——策略单一:陷入“反复检查手机-自我谴责-灾难幻想”的死循环,无法启动B计划(转移注意力或直接询问)。

3. 工作记忆黏滞——思维僵化:负面想法一旦出现(“我搞砸了”),就如强力胶般黏附,难以用理性(“之前沟通一直很好”)将其剥离。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41_605.jpg

认知僵化背后是

大脑内脑区之间的

功能失衡!

认知灵活性瘫痪的原因

杏仁核(警报器):是大脑快速、自动化检测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包括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情境线索等)并触发快速情绪反应(尤其是恐惧、焦虑)的核心结构。

前额叶(指挥官):背外侧前额叶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司令部”,负责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目标导向行为、计划、推理、认知调控/抑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情绪调节、价值评估、决策(尤其涉及风险和奖赏)、社会认知和内感受(感知身体内部状态)密切相关。

一个功能良好的前额叶(特别是vmPFC)能够评估威胁信号的真实性、抑制不适当的恐惧反应、运用理性思考平复情绪(情绪调节)。dlPFC则参与运用认知策略(如重新评价)来调节情绪。

在焦虑障碍患者脑中,会优先捕捉情境中的负性/威胁性信息,这种动态持续的刺激会导致杏仁核持续警报,致使去甲肾上腺素NA爆发,干扰了前额叶皮层的理性决策,无法在动态的情境中切换认知策略,认知灵活性受到损伤,最终导致无法切换视角(背外侧前额叶dlPFC受到抑制)、策略库关闭(前扣带回ACC僵化)和记忆提取偏差(海马体负性偏向)。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43_077.jpg

神经通路层面的互损机制:

前额叶-杏仁核连接失衡:正常大脑中,腹内侧前额叶(vmPFC)可向杏仁核发送“冷静信号”(如:“未回消息≠讨厌你”)。但是在焦虑时,杏仁核过度活跃,对微小信号拉响高分贝警报,抑制vmPFC神经元放电(通过GABA能中间神经元)→ vmPFC功能减弱,难以平息警报或切换策略 → 丧失对杏仁核的刹车力,导致神经通路连接的恶性循环

默认模式网络劫持:

在焦虑障碍患者的大脑中,当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受到过度活跃的杏仁核的抑制时,行为就会落入刻板循环,这时后扣带回PCC主导的默认模式网络会全面接管认知过程:

不断回放“被孤立”“被排挤”等负性记忆→强化负性自我图式

阻断突触可塑性→难以建立新的联想(如:不回复只是因为手机没电)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44_637.jpg

下面教你

打破焦虑循环

小tips

↓ ↓ ↓

重装你的大脑认知的“操作系统”

1. 觉察“滤镜”的存在:当负面想法汹涌时(“他们都在嘲笑我”),按下暂停键,自问:“这是事实,还是我的‘滤镜’在加工?”

2. 寻找“反证据”:刻意收集被忽略的积极信息。小雨可以回忆:“上周她主动分享零食给我”、“昨天我们还合作愉快”。

3. 练习“视角切换”:像导演看镜头般审视自身处境。试问:“如果好友遇到这事,我会怎么安慰她?”常能发现更理性的视角。

4. 正念“解黏剂”:当负面思维黏附时,通过正念呼吸将注意力拉回当下感受(如脚踩地面的踏实感),切断与灾难化剧本的纠缠。

5. 认知行为疗法(CBT):在专业指导下系统识别扭曲思维,用结构化练习培养认知弹性,如同为大脑安装灵活的“思维转换器”。

(身体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46_045.jpg

我院目前正在开展相关的核磁共振科研项目,探究焦虑障碍患者认知灵活下降的具体脑机制原因。该项目对焦虑障碍患者免费开放,如果您正在遭受焦虑障碍的困扰,同时又对焦虑障碍的前沿科学探索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58_061.jpg

文章作者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0359_695.jpg

米丝

主治医师

擅长: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接诊患者年龄段:18-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