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社恐”鼻用喷雾剂获批临床 病因与遗传、神经、环境等有关

来源:新京报
字号: + - 14

一款用于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鼻用喷雾剂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社交焦虑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颖介绍,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往往是处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如演讲、表演、当众签字等),或者广泛的社交情境(即除了家人外,一切跟其他人打交道的场合),会觉得过分紧张、害怕,主要集中在害怕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害怕别人对自己进行审视并且做出一些负面的评价。这种害怕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如脸红、出汗,心跳加速、恶心、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的情况,让患者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回避这些社交场合。

12.jpg

图片来自网络

性格内向不是绝对危险因素

李颖介绍,很多研究发现,一级亲属中有患有社交焦虑的人群,患病风险与正常人群相比增加2到6倍。神经生物学很多研究提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在大脑的某些区域的代谢水平跟普通人是有一些差别的,如前扣带皮层、杏仁核、纹状体的代谢呈现出过度活化的状态。生活事件也可能诱发社交焦虑障碍,如患者可能有过被取笑、被嘲笑、校园霸凌、家庭冲突等情况。环境发生变化也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比如说孩子因为家长工作原因转学、升学,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从学生状态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在原来的工作岗位经过调动或者更换工作地点等。此外,存在生理缺陷的人群也容易发展出社交焦虑障碍。

“性格内向并不是社交焦虑症的绝对危险因素。”李颖介绍,在临床当中会看到很多外向的人,也是社交焦虑症的患者。有文献显示,将社交焦虑障碍按照人格的量表分成三大类,其中最多的一类人群,占大约38%的患者是外向的性格,而内向性格的社交焦虑症患者大约占33%。

治疗社交焦虑障碍在临床当中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李颖介绍,在药物方面,可以采用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物、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来帮助患者控制焦虑、恐惧以及自主神经亢奋的症状。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没有特别推荐的药物,国内外一些指南推荐,儿童青少年治疗首选心理治疗。在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当中,认知行为治疗、团体的认知行为治疗是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多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消除患者的恐惧、改善社交功能、提升自信心、培养社交技能,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治疗效果方面,李颖介绍,治疗效果首先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再有就是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能不能坚持持续治疗、能不能不再回避等都是影响治疗效果非常关键的因素。

发病年龄早、就医年龄迟

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社交焦虑的年患病率是0.4%,终生患病率是0.6%。李颖指出,“发病年龄早、就医年龄迟,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流行病学特点。一些研究发现,大约75%的个体起病于8到15岁之间,80%的患者在起病之后16年之内是没有接受治疗的。”

李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大家对社交焦虑障碍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疾病识别率低,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只是有点内向,长大就会好了;对于社交场合过分焦虑的人群,很难提出来要去医院检查的想法,回避是他们的一个突出特点。

社交焦虑障碍不仅会削弱患者的社交功能,还可能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对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李颖表示,社交焦虑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风险是比较高的,如抑郁症、其他焦虑症、网络依赖、酒精成瘾等。“单纯以社交焦虑症前来就诊的患者也有,但并不是特别多,往往都是家人发现她要自杀了或者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后才送去就医。”因为社交焦虑症的发病年龄高发于儿童中期、青春期,这个时间节点刚好是提高学习技能、社交能力等关键时期,患病会大大削弱患者社会功能,对他们的学习、日后的工作和交友,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李颖提醒,面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产生过度害怕或焦虑,害怕和焦虑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引起别人的负性评价,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回避这些社交情境,或尽管勉强参与,内心却伴随非常强烈的害怕或焦虑,这种情况持续超过六个月,影响当事人学习、工作、家庭生活的重要功能时就需要及时就医。“儿童青少年的患病表现往往不是特别典型,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在社交场合当中哭闹、发脾气,或特别笨拙,如说话变少、声音变小、不敢做决定、不敢提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