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 普 | 疏肝解郁,青团食养,带你破解清明时节的中医密码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草木萌发,天地间一派气清景明之象。此时人体肝气随春意勃发,却如同初生的嫩芽,既需舒展生发,又需防风避寒。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如何在清明这一承春启夏的节气里,借自然之力调肝养筋、避风祛湿?让我们从中医视角,解锁一份身心同调的健康指南。
清明时节:疏肝解郁的黄金期
清明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肝主疏泄,既调控气血运行,又掌管情志的条达。此时节气温起伏不定,加上祭扫追思易生感伤,情绪易波动。若肝气郁结不舒,轻则胸闷胁胀、食欲不振,重则引发头痛、失眠多梦;若肝阳上亢,则可能急躁易怒、血压波动。
情志调摄小妙招:
踏青疏肝法:漫步郊野时,刻意放缓脚步,配合深呼吸,想象将郁结之气随呼气排出。
鸣天鼓,安神志:双手掌心紧捂双耳,十指扶后脑,食指叠中指轻弹后脑,可缓解焦虑,古籍称此法“击探天鼓,安魂定魄”。
梳头通肝气:晨起梳头百下,用桃木梳从额前发际线梳至颈后风府穴,可疏通胆经、肝经。
柔筋通络:化解“春困”的关键
“清明时节雨纷纷”,潮湿的空气易使湿邪侵体,阻滞经络,导致肢体困重、关节酸痛。中医认为“肝主筋”,肝经阴血充盈则筋脉柔韧。现代人久坐少动,熬夜加班,本就肝血暗耗,加上春湿困脾,更易出现“春困”之态。
养生行动指南:
晨起“握固醒肝”:醒来后仰卧,双手握拳(拇指内扣掌心),置于两胁肋部(为肝所主),缓慢左右侧身滚动5分钟,激发肝胆经气。
药膳通络粥:取薏米30克、山药50克、陈皮5克、玫瑰花3克,煮粥食用,既祛湿又疏肝,适合作为清明早餐。
避风邪:护阳气的智慧
清明虽已入春,但更要注意避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尤其早晚温差大时,人体腠理开泄,易受风邪侵袭。轻者鼻塞流涕,重者过敏、面瘫。中医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风不等于闭门不出,而需巧用自然之力。
防风实用技巧:
戴丝巾,护风池:外出时用薄丝巾围住后颈,覆盖风池穴,既可防风又能缓解颈肩僵硬。
艾草驱寒包:将干艾叶、桂枝、丁香各10克缝入布包,微波加热后热敷大椎穴,助阳气升发。
踏青养生:天地人合一的疗愈
古人清明踏青绝非闲游,而是深含养生智慧:
1. 地气升发养肝血:脚踩触初暖的草地,地气通过足底涌泉穴激发肾水涵养肝木;
2. 采艾拉伸肝胆经脉:采艾草时弯腰伸展,正好拉伸肝胆经循行路线;
3. 草木解郁:春季万物复苏,踏青接触萌发的草木,有助于调节大脑内的递质水平,调畅情志,相当于天然抗抑郁;
4. 动态冥想:采艾草时配合“嘘”字诀(深吸气后发“嘘”音吐气,6次为一组);遇开阔处练习“迎风展翅”,双臂平举随风摆动,模仿柳枝柔韧之态,可疏通手少阳三焦经。
节气食养:青团里的中医密码
清明食青团不仅是习俗,更是药食同源的智慧。传统青团用艾草汁和面,暗合“青色入肝”之理。改良版养生青团可尝试:
内馅:山药泥(健脾)、玫瑰花瓣(解郁)、少量桂花蜜(润燥)。
茶饮搭配:三花茶(绿萼梅3克、茉莉花2克、陈皮3克),解腻的同时疏肝和胃。
清明养生,贵在“顺应”二字。当我们在细雨中新柳下漫步,在祭扫时心怀感恩,在青团软糯中品读春味,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让身心与天地同频的绝佳契机。当我们学会“借天时养肝气,顺地气柔筋骨”,便能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健康韵律。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言:“四时之法,顺之则苛疾不起。”这个清明,让我们以舒展之姿拥抱自然,以平和之心养护肝气,真正收获“气清身明”的健康馈赠。
文章内容选自《心理与健康》杂志。图片来自网络。(作者:陈沛)